• 首页/新闻动态/“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”高校研讨会召开,共探开源人才培养新范式

“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”高校研讨会召开,共探开源人才培养新范式

2025-07-01 13:46:04

近日,“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”高校研讨会在中北大学召开。来自首批试点高校、校源行合作高校及地方工信系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围绕开源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构建、实践路径及生态共建展开深度研讨,为推动我国开源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提供了高校方案。

三校经验:开源人才培养的差异化探索
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

——科研引领与课程融合双轮驱动
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胡春明教授介绍,学校将开源视为“群体软件工程”范式,构建了“课程-竞赛-科研”三位一体培养体系。课程方面,2022年开设了《开源软件开发导论》本研一体课程。竞赛方面,承办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开源创新大赛,设置系统创新、应用创新、研究创新三大赛道,吸引全国100余所高校参与。该校聚焦开源社区分析与开源治理、开源供应链安全等形成研究优势,并结合工业机器人操作系统、云原生、大模型训练与查询增强等培育有影响的开源项目。自研大模型训练框架Llama-Factory已适配250余种基础大模型,并与亚马逊、华为等合作开发实践工具,形成初步影响力。

华东师范大学

——量化评价与生态构建协同推进

华东师范大学王伟教授提出了“能力规范-提升课程-项目实践-开源大赛-人才评价”五元培养闭环体系。依托该校的OpenDigger开源项目,团队开发了基于图算法的OpenRank评价体系,通过分析开发者协作网络及项目依赖关系等量化贡献值,实现了从人才评价到发展的闭环,有效促进了开源教学、开源研究和开源应用的发展。该体系不仅在多所学校用于保研加分,更推动了学生在GitHub、Gitee等平台贡献的认可。此外,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《开源软件通识》等课程,并联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举办OpenSODA开源大赛,共同打造开源人才培养的高地。

中北大学

——制度创新与产教融合双向突破

作为全国首个出台校级开源贡献激励政策的高校,政策以赋分制模式,将开源人才评价全面纳入学生评优评奖、保研推免加分、研究生课题申报,以及教师职称评定、绩效考核等各环节,形成了覆盖全校师生的激励闭环。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秦品乐介绍,中北大学完成了《计算机体系结构》《操作系统》等课程的开源化改造,采用OpenGauss数据库、开源欧拉操作系统开展实践教学,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软件实验室。

高校研讨:探索开源评价的实践路径

研讨会分组讨论环节,与会代表围绕六大议题形成多项共识。在人才培养策略方面,湖南大学代表提出“分层分类”课程设计思路,建议研究型大学聚焦核心开源项目深度参与,应用型高校侧重开源工具应用能力培养,各校应打造“明星开源项目”形成特色品牌。苏州大学代表强调“微专业”建设价值,建议通过跨学科课程组合吸引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开源生态。西北工业大学代表呼吁将开源大赛纳入高等教育学会学科竞赛榜单,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。

传统学术评价融合方面,与会者认为需建立“学校-社区-企业”三方认证机制,可引入OpenRank评价工具作为量化参考,同时保留院系学术委员会的质性评议权。产教协同层面,代表们提议基金会牵头构建“开源人才库”,与企业招聘平台对接,实现贡献数据与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。

开源人才培养需“自驱力”与“制度力”双轮驱动。当前首批高校的创新经验已为行业提供可参考的范式,而进一步推动评价机制落地,需要更多高校结合自身定位探索适配路径——无论是研究型高校的核心技术攻坚、应用型高校的实践能力培养,还是跨学科领域的生态参与,均需在课程体系、评价标准与产教协同中融入开源贡献导向。唯有高校、企业、社区形成合力,方能推动我国开源人才培养从“零散探索”迈向“生态化发展”,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根基。
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哈尔滨工程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南京理工大学、西北工业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、湖南大学、苏州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吉林大学、中北大学、长春理工大学、西安工业大学、重庆理工大学、山东科技大学、山西大学等21所高校代表参与研讨。

中北大学以开源人才评价机制破局创新,驱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

2025-07-01 13:45:30

中北大学以开源人才评价机制破局创新,驱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

上一篇

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喜迁新址!

2023-01-17 00:00:00

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喜迁新址

推荐阅读
Goto Top